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Create maximum value for customers!

HOMEPAGE
PROJECT
ABOUT US
NEWS
recruit
contact us
BALIU (Shanghai)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江南文化视角下传统村落外部公共空间的活化策略——以陆巷村为例
来源:86design | 作者:86design | 发布时间: 2023-07-31 | 241 次浏览 | 分享到:

江南文化视角下传统村落外部公共空间的活化策略——以苏州市陆巷村为例

Activating Strategy of External Public Spac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ePerspective of Jiangnan Culture: A Case of Luxiang Village, Suzhou


摘要 :肖晶颖;安宗亚;刘志宏. 江南文化视角下传统村落外部公共空间的活化策略——以苏州市陆巷村为例[J]. 华中建筑,2023,(06):79-83..

关键词:江南文化 传统村落外部公共空间 活化策略 陆巷村


城镇化和旅游业的崛起,对传统村落发展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作为重要文化载体的外部公共空间,随着村落发展产生了一定变化,原始功能的凋敝、弱化、替换,以及风貌的破坏,降低了空间活力和体验品质,文化性被削弱。外部公共空间是文化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文化记忆是村落得以延续的关键。空间的活力恢复对于发扬传统文化和构建中国特色文化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江南文化的视角出发,将江南文化与村落外部公共空间结合,探索外部公共空间的活化策略。


1 传统村落外部公共空间研究现状

1.1 相关概念

(1)江南地域划分

文章借鉴马克思“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的理论,将江南地域定义为江南文化成熟时期—明清时代所盛行的“八府一州”,为了避免定义过于偏颇,根据经济学的“核心区”,将“八府一州”作为江南地域的核心区,将其周围毗邻并且同样具有江南文化特征的地区视作辐射区、延伸区。


(2)江南文化

江南文化时间悠久,经过历史变更逐渐形成了以小桥、河流、诗词、园林、宗教、古镇、织锦、工艺、建筑、菜系等元素为代表的文化类型。文化软实力是象征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志。在精神和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我国尤其重视文化的传承发展,将在2025年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而江南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1.2 研究综述

对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国内受到国外的影响,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处于起步阶段[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国家大力发展乡村,国内对于村落公共空间的研究热点增多,出现了多种研究视角[4]。通过文献综述发现,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相关文献数量自2014年开始出现显著增长。研究内容包含物质层面的公共空间特征、空间类型、形态研究、功能演变;社会层面的公共空间所承载的公共活动性质研究;建筑学层面的公共空间更新保护。党中央明确了在2025年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目前国内关于传统文化视角下对公共空间的保护研究自2016年以来有所增长,但是相关研究尚不完整深入,未形成完整有效的保护体系,仍有探索和进步的空间。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流失导致村落活力不足,活化一词尚未正式在传统村落外部公共空间中使用。在传统文化视角下研究传统村落外部公共空间的活化策略,是保护传统村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部分(图1)。


图1 传统村落外部公共空间活化技术路线


2 陆巷村概况

2.1 村落文化类型

(1)物质文化

陆巷村面朝太湖,背倚东山,其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产生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资源和良好的防御性(图2)。“一街六巷三河滨”是其典型的村落空间格局,主街紫石街贯穿整个村落,六条古巷与主街相连深入村落内部,三条河滨连接太湖,将外部水系引入村落,沟通内外。村落遗存的明清古建众多,譬如宗祠建筑、牌楼等。


图2 陆巷村区位图


(2)社会文化

村落位于山坞之中,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催生了丰富的农作产品,比如果园、茶园和大闸蟹,在给村民增收的同时,也丰富了村落的农产品产业结构。依托这些传统产业,发展旅游业作为助力,村落的经济收入维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陆巷村是王鏊的故乡,紫石街上“解元”“会元”“探花”三座古牌坊便与他有关。这里还有“元宵出猛将”“明庙会”“五一台角”等传统的民俗活动。


(3)审美文化

苏式评弹是一种采用苏式方言讲述故事的传统口头艺术。评弹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受到极大欢迎。评弹演出,一方面可以提升其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用于建筑装饰的砖、木雕工艺品,在极具观赏价值的同时,也有益于文化传承(表1)。


表1 陆巷村文化类型


2.2 陆巷村外部公共空间体系

(1)点状空间

沿着紫石大街和六条主巷分布着众多的明清古建筑和三座牌楼。村落内部街巷错综复杂,形成了丰富的街巷节点空间。道路两侧、宅院内部分布着一定的古井、古树。水系两侧分布的水埠台,是清洗和交往的场所。菜市场现已为迎合游客而进行一系列的商业活动。三座古渡口也同样面临着功能丧失的局面。


(2)线状空间

一条紫石大街由北向南贯穿整个村落,沿着紫石大街的两侧有众多的餐饮、民宿,是村落中最具活力和动态的一条街。六条古巷呈放射状深入村落内部,将主街的人流分散并引导进入村落各处。村落西侧三条河港沟通了村落和太湖,将太湖水资源引入村落。


(3)面状空间

村落中的广场空间在过去可供人们进行宗教活动、民俗活动等,现作为人们驻足休息、晾晒作物的场所而存在。院落是适合于家庭成员交流、物品收集的空间。码头的贸易和交通作用已不明显。村落入口处,昔日是一片橘林,现今已被枇杷所代替,入口广场处,置入式地布置一些停车位,是游客和村民接触的第一场所(表2)。


表2 陆巷村外部公共空间


2.3 陆巷村外部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分析

村民在改建活动中有较大自主性,但由于专业知识缺乏,出现一些乱搭乱建的问题,破坏了原有的立面风貌。村落中的三座古渡口、水埠台在过去是水上交通、浣洗的重要场所,现在渡口已成为了一般性的聚集休息空间,水埠台功能也有所削弱。


街巷是村落的骨骼,也是公共活动最活跃的地方。街巷在村落中不仅起交通疏散的作用,也是村民和游客停留交往的重要场所。村落中街巷的尺度和形态保护较完整,但是立面较为混杂,缺乏整体性和原真性。村落中水体的水系生态环境较差,水面利用率低。


村口广场改造为一片停车场,游客和村民的入村路线产生交叉,停车场占据村口大片的交往缓冲空间,视线感和使用感较为拥堵。有的民居院落环境较差,缺乏美观性和条理性。村落的一些加改建活动,缺乏对需求侧的考虑,多数是迎合旅游市场的开发,比如民宿改造、餐饮服务、产品商店等(图3)。


图3 陆巷村现状问题


3 江南文化与外部公共空间的相关性

文化保护不能只是在静态的博物馆,应该是在村落特定的活态场所。对于非物质文化来说,借助承载非物质文化的物质空间,是让文化能够被直接“触摸”的有效途径。传统村落形成时期不同,也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但其蕴含的布局肌理、营造技术、民俗文化等却永不过时。作为江南文化的物质空间载体,在文化继承、传播和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江南地区的地理优势,给农业、渔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孕育了江南地区稻田文化和渔业文化的繁荣。街巷在村落中是交通空间,也是人们停留休息、交往的场所。街巷往往是传统村落外部公共空间中最热闹的地方,在这里,人们用方言相互问候、叫卖吆喝,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手工艺制品,由物质和非物质元素构成街巷文化是劳动人民生活智慧的体现。各地的生活习惯、文化信仰不同,民风民俗也是各有特色。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时,人们会在一些公共场所,比如祠堂、寺庙、广场、街巷举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陆巷村面临太湖,背靠东山,防御性极好,这样的选址别具心思,更是一种山水文化的体现(图4)。


图4 传统村落外部公共空间的文化相关性分析


4 江南文化视角下陆巷村外部

公共空间活化策略

4.1 点状空间文化功能激活

单体建筑加改建活动,应明确建筑的限高、用材用料、门窗式样等,使用传统的建造工艺、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11],确保传统的建筑风貌不受破坏(图5)。街巷节点、古井、水埠头常是人们停留聚集的场所,可以在这些地方增设一定的休息座椅,为人们的生活交往提供有利因素(图6)。民国菜市场建议恢复其功能,通过设置一定的座椅休息空间,使菜场具有较大灵活性,在闲置时可以作为村民休闲、议事的场所。陆巷文化展示馆可以借助3D全息投影技术,将制作过程和旧时人们的生活场景重现,让人们可以近距离地接触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开辟线上文化展示馆,让村民在线上为线上游客进行讲解,树立村民的文化自信。


图5 传统民居改造示意图


图6 街巷节点居民休息处


4.2 线状空间文化界面修复

界面是街巷的重要组成部分,陆巷村街巷形态和尺度保存较完好,但由于大量民宿餐饮,使得立面混杂,以紫石大街最为明显。对于街巷两侧与风貌不符的立面应该予以修复,对于以后加改建建筑的立面样式应该制定统一标准,以维护街巷立面的传统性和完整性(图7)。陆巷村茶叶种植、淡水养殖等农业文化远近闻名,陆巷村也是著名历史人物王鏊的故乡,将人物故事、农业景观呈现在街巷两侧的建筑山墙面,以文化墙、文化巷的方式勾起人们的生活记忆和文化记忆(图8)。通过这种情景再现的方式,唤起人们对于场所的记忆,有利于建立场所精神,提升人们的归属感。江河湖泊是江南水乡必不可少的元素。村落应制定明确的卫生标准,选定水体卫生巡视员定期对河道卫生进行检查。水体条件达标后,可以在水中养殖江南地区特有的水体植物,比如芋艿、马蹄菜,一方面可以保持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另一方面也使水面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同时,可以开辟一系列的水上活动,让游客体验水上垂钓、植物打捞的项目,更加切实领略江南水乡生活。


图7 街巷界面改造示意图


图8 文化巷示意图


4.3 面状空间文化景观再生

村口是村落的门面,也是人们对村落第一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村口的停车场,视觉感和体验感较混乱,除了入口处较为显眼的门坊外,没有任何标志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能够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可以将停车场位置做一定变动,调整以方便出行、不破坏入口界面景观为原则,并将游客和村民入口做一定的区分和标志。将调整后的入口广场作为进入村落前的缓冲空间,在广场两侧设置文化展示墙和休息座椅。昔日村口的橘林是陆巷村著名的景观,但是由于红橘果子小、籽大,渐渐退出了市场,但是红橘作为村民记忆的一部分,也是村落重要的农业文化之一,建议恢复橘林景观,参考无籽西瓜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技术解决籽大的问题,重塑市场竞争力。


院落和广场是进行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对比来说,院落空间较为私密,是家庭成员活动的场所,但是有的院落内部设施缺乏、环境较差,建议对此类院落进行空间和功能上的梳理,提升院落空间品质,改善居住环境。广场的外向性显著,是村民进行社会性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应主动恢复“元宵出猛将”“明庙会”“五一台角”等传统的民俗活动,重现广场文化景观。


陆巷村有深厚的稻田、果林、茶叶种植和淡水养殖等农业文化,不仅持续向外输出农产品资源,获得商业利润,而且原生态农田构建了村落的生态景观,村落可以通过三产融合的方式,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将稻田、果林、茶园、码头进行组合构建新型的现代化有机农场,其中设置有机餐厅。一方面,橘林、茶园、稻田可以作为生态景观供游客参观;另一方面,游客也可以亲身体验稻田收割、果实采摘、采茶炒茶、码头垂钓等项目,并且可以直接购买所获的农产品,有机餐厅也可为游客提供应季的食品。从生产、生态、生活等方面对村落进行提升,同时对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农业文化还可与教育相结合,建设农文化教育基地,与中小学、高校合作,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可以真正体验生活,领略传统文化的风采(图9)。


图9 农、旅、商、教融合示意图


结语

经济结构的改变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使传统村落面临活力流失和文化缺失的问题。文章分析了陆巷村的主要文化类型以及外部公共空间体系,发现在物质空间特性和人群活动的方面使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索适合陆巷村外部公共空间的活化策略,总结出点空间重在恢复其文化功能;沿街沿湖的空间界面进行整治,恢复原始面貌;对于消失的面状文化景观,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其恢复并赋予新的活力。一方面,将文化与外部公共空间的活化相结合,既可以催生村落原始活力,推动村落永续发展,对建设文化强国也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通过相关技术的引入和体系的建立,比如数字技术、无籽技术、现代农业体系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部分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人才引进,为村落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END————